中新網(wǎng)山西新聞8月24日電 (通訊員 梅淑婷) 近日,南京審計大學澤園書院以紅色故事宣講團成員為主體的“少年心鐫紫金草”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以“愛與和平”為主題,在南京市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活動。團隊成員深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、利濟巷慰安所舊址、寧海路5號、拉貝故居、賽珍珠紀念館、金陵大學舊址、雨花臺烈士陵園、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、新四軍駐高淳辦事處舊址、中共淳溪第三支部舊址、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、梅庵等多處紅色基地,聚焦“祈愿和平”,通過發(fā)布問卷、查閱文獻、分析數(shù)據(jù)、策劃紅色旅游路線、開展主題故事宣講等方式,傳承紅色基因,賡續(xù)紅色血脈。

融入沉浸式理念,設(shè)計紅色旅游路線
南京作為全國旅游競爭力較強的城市,有兩個特質(zhì)格外引人注目:其一是“六朝繁華古都”,另一為“國際和平城市”。無論是革命先輩英勇抗戰(zhàn)、保家衛(wèi)國,還是國際友人無私幫助、控訴暴行,其本質(zhì)都是對和平的呼喚,這一亙古不變的命題也在日益復(fù)雜的國際形勢面前顯得尤為重要。
在調(diào)研過程中,團隊成員整理了南京市165個紅色基地的保存情況和調(diào)研價值,并注意到紅色旅游對年輕一代加強愛黨愛國意識、進行人格塑造及不忘歷史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,由此設(shè)計出一條紅色旅游路線:以愛與和平為主旋律,打造明暗線交織的精品線路。
暗線是跟隨《拉貝日記》,重回1937年那個寒冷的冬天,憶金陵城殤,念和平不易。而在這暗線之中,又隱藏著一個小的明暗對比,即在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,有如菩薩般心腸的拉貝先生等國際友人的人道主義援助,讓百姓在黑暗中仍可看到一絲光亮。明線則是跟隨軍人鏗鏘的腳步,追憶他們守護金陵的青春芳華。明暗交錯之間,沉浸式體驗?zāi)暇⿲Α皭叟c和平”的堅守。今年恰逢建團百年,而位于東南大學的“梅庵”是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成立地,于是團隊將該基地列入路線以獻禮共青團的百年榮光。
6月底,團隊設(shè)計的該條紅色旅游路線榮獲全國大學生紅色旅游創(chuàng)意策劃大賽一等獎,并在華東賽區(qū)位列第25名。

挖掘和平記憶,開展紅色故事宣講
“1932年6月9日凌晨,一聲槍響劃破了雨花臺的寧靜,也劃破了夜的漆黑。在極遠的地方,一輪紅日噴薄而出。少農(nóng)微笑著,緩緩倒在了鮮血之花盛開的雨花臺上……”宣講團成員梅淑婷在山西省朔州市仁德中學向同學們講述著冷少農(nóng)烈士那一生無悔的革命信仰。
實踐團隊立足調(diào)研路線“愛與和平”的深刻內(nèi)涵及“明暗交織”特點,挖掘相關(guān)人物的生平事跡,撰寫了題目為《梅庵之憶》、《和平盛世,不負和平》、《致敬—鋼鐵般的革命孤軍》、《你的名字是你一生無悔的信仰》、《一個共產(chǎn)黨員的自白》共5篇宣講稿,隨即在各自家鄉(xiāng)展開宣講,并錄制宣講視頻同步上傳至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,線上線下累計觀看量近3000人次,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。
被問到想要參加紅色文化宣講的原因,團隊成員李嚴寧回答道:“在反復(fù)的修改和練習宣講稿的過程中,自己也在加深對于新四軍的理解。我想是不是也有許多年輕人像我一樣,不斷聽聞新四軍烈士的事跡卻他們的發(fā)展歷程知之甚少呢?如此,我希望用自己小小的聲音向更多人講述新四軍老戰(zhàn)士們的英勇,傳達新四軍的精神!

通過開展系列調(diào)研活動,實踐團隊跟隨著年幼的共產(chǎn)主義共青團,手拿《拉貝日記》,傾聽新四軍鏗鏘的腳步聲,放飛了心中的“和平鴿”。澤園學子將以社會實踐為契機,把握時代脈搏,緊跟時代步伐,做好“中國故事,國際表達”,呼喚愛與和平,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(fù)興的中國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。(完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