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山西新聞5月11日電 自漢代以來,墓葬壁畫成為中國古代人們在身后世界描繪生活和抒發(fā)愿景的重要載體。從漢代的虛幻縹緲,到魏晉隋唐的秩序莊重,再到宋金的市井風情,一幅幅生動的藝術畫卷是社會發(fā)展變遷的時代寫真。
山西地處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交錯地帶,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的大舞臺。出土壁畫主要集中于北朝、宋金和元明三大歷史時段,充分反映了多元文化匯聚的鮮明地域特色。
山西宋金墓葬以磚砌仿木結構營造地下家園,以壁畫、磚雕構建未來圖景。一座座家園,承載著眾生世相,氣象萬千,濃縮著家國情懷,賡續(xù)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5月13日16:00,記者將走進山西博物院,解鎖“壁上萬千——山西宋金壁畫中的眾生氣象”展覽,帶領大家深入探索宋金時期壁畫的獨特魅力。
看點1:婦人啟門圖
山西沁源段家莊和山西晉城郝匠金墓出土的婦人啟門磚雕,因門內女子微微探出頭張望略顯俏皮可愛,吸引眾多觀眾參觀。
啟門圖像是古代墓葬中應用廣泛的一種題材,因啟門之人多為女子形象,故名為“婦人啟門”。其最早可追溯至漢,歷經唐、五代,到宋金時期加入鮮明時代特征的“家”文化的世俗內容,使其在當時社會中更為流行。通過半遮半掩的狀態(tài),強烈暗示門后尚有另外世界,給人無限遐想。
看點2:山西晉城郝匠金墓
郝匠金墓位于晉城市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郝匠社區(qū)怡鳳小區(qū)東部,墓葬結構保存完整,可分為墓道、墓門、前室、甬道、后室五部分。該墓仿木建筑磚雕和建筑彩繪保存完好,磚雕圖像包括仿木構建筑構件、格子門窗、二十四孝等,建造精美、題材多樣、內容豐富。營造出一個內涵豐富的地下空間。此次展覽中碩大的墓葬以裸展的形式呈現(xiàn),800多年前的墓葬被整體“搬進”展廳。
看點3:開芳宴
開芳宴,是墓主夫婦對坐圖與宴飲、雜劇樂舞等題材的組合圖像。墓主人夫婦端坐于高堂,宴飲并觀賞樂舞、雜劇演出,侍者立于左右,廳堂陳設一應俱全。開芳宴表現(xiàn)了墓主人夫婦之間的相敬如賓,也反映了當時的家庭觀念和生活場景。
看點4:身著波點紋的戲俑
出土于山西省稷山縣化肥廠金墓的一組戲俑憨態(tài)可掬。其中副末色戲俑頭戴牛角帽、身著現(xiàn)代流行的波點紋長袍,行叉手禮,十分可愛。宋金仿木構墓室中有大量帶有戲曲圖像的壁畫和磚雕,表演生動,內涵豐富,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,形象地再現(xiàn)了當時繁榮發(fā)達的民間文娛盛況。戲曲這種市井文化,成為普通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。
看點5:“二十四孝”磚雕
宋金時期北方地區(qū)墓葬中流行的孝子圖呈現(xiàn)出組合固定化、圖像模式化的趨勢和特點。整體上說,這一時期北方地區(qū)出現(xiàn)的孝子圖,故事數(shù)量不一、但內容幾乎統(tǒng)一,個別因地域會呈現(xiàn)動態(tài)變化,但基本上反映的是歷代孝子孝行內容。
看點6:傳說中的奈何橋
山西省沁源縣正中村金墓墓室壁畫摹本——奈何橋圖,畫面正中有一拱形虹橋,橋左兩位仙女持幡引路,橋右一男子手捧佛像,后有一女子雙手合十做禮佛狀。畫面下方繪有裊裊疊繞的祥云。虹橋正上方繪天宮樓閣,綻放朱光,遍布紅霞。奈何橋是中國道教和民間傳說中轉世投胎必經的地點,宋金墓葬壁畫中的升仙圖、奈何橋圖等,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愿景。
看點7:天象圖
天象圖是古人天地人合一宇宙觀的再現(xiàn),也是對未來世界的想象。在宇宙的背景下描繪死亡,并寄托重生愿望。西漢晚期以來,墓室壁畫中流行繪天象圖以象征宇宙天空,其基本位置為墓室頂部或棺蓋之上,主要內容包括星座、銀河、日、月等。天象圖象征著天上或仙界,是靈魂升天思想的表現(xiàn)。
看點8:宋金時期的“八仙”
八仙是道教中最受民間歡迎的神仙組合。宋金時期,八仙人物還不統(tǒng)一,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八仙是明代吳元泰《東游記》中記載的張果老、韓湘子、藍采和、呂洞賓、鐘離權、何仙姑、鐵拐李、曹國舅。但在山西侯馬金墓中發(fā)現(xiàn)的八仙有徐神翁,而無何仙姑。他們神通廣大、布道施政、懲惡揚善、變化萬端,體現(xiàn)了普通老百姓樸素的理想與與追求。
看點9:山西省繁峙縣南關村壁畫墓
該墓位于繁峙縣杏園鄉(xiāng)南關村,是一座金代磚雕壁畫墓。墓室壁畫包括墓頂、建筑彩繪和墓室主題三部分。題材選擇上,該墓采用中原地區(qū)金代墓葬傳統(tǒng)格局,如各色雜寶、男女侍從、湖石禽鳥、財帛進奉、丘墓神煞等,折射出豐富多彩的死后想象,力求維持未來世界的富饒與安定。
看點10:山西省盂縣泥河村壁畫墓
盂縣泥河金墓是晉東山地一座典型的壁畫墓,保存完整,發(fā)現(xiàn)壁畫7幅,包括持杖老翁、鹿獻林芝、獅戲繡球、童子騎鶴、夫婦對坐等內容,其斗拱、立柱形式及拱眼裝飾與繁峙縣南關壁畫墓近似。
讓我們“穿越”到千年前,領略宋金壁畫中的萬千世界。(完)